2024 年 12 月 3 日,「优享革新:重症肌无力的靶向治疗探索之旅系列会」第一期线上会议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特邀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黄德晖教授担任大会主席,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肖飞教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汪鸿浩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磊教授展开专题讲座,聚焦重症肌无力(MG)诊疗、全程管理与分子靶向治疗前沿进展等 MG 诊疗领域热点话题,结合国内外 MG 诊疗临床实践经验进行深度探讨交流,从多维视角助力 MG 管理的优化。本文撷取精华以飨读者。
MG 疾病负担大,新型诊疗手段改变 MG 诊疗格局
肖飞教授指出,MG 是由自身抗体介导的获得性神经-肌肉接头(NMJ)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波动性无力和易疲劳性,症状呈「晨轻暮重」,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减轻[1]。眼外肌受累是 MG 最常见的首发症状,见于 80% 以上的 MG 患者[1]。我国 MG 患者数量庞大、每年新增数约 1 万,且 MG 疾病进展较快,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肌无力危象,需要紧急抢救,甚至造成死亡[1-5]。由于疾病罕见、症状多样,MG 往往面临较高误诊率,近一半患者诊断延迟 > 1 年,带来更沉重的疾病负担[6,7]。在治疗方面,传统的免疫治疗方法尚存在药物疗效、安全性、便捷性的不足等问题[8],难以满足 MG 患者对病情控制的需求[6,9-11]。
近年来,随着疾病认识加深,MG 诊断和评估的方法愈发完善。2024 年《欧洲神经病学杂志》发布的一则循证专家共识建议,介绍了适合用于临床实践、临床研究及远程会诊的推荐评估工具(图 1)[12]。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发现,MG 复合量表(MGC)、MG-ADL、徒手肌力测试(MMT)评分还可用于预测 MG 疾病恶化[13]。
图 1 临床实践、临床研究、远程会诊中适用的疾病评估工具[12]
注:MG-ADL,重症肌无力日常生活量表;QMG,重症肌无力定量评分;PASS,患者可接受症状状态;EQ-5D,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VAS,欧洲五维健康量表-视觉模拟量表;MG-QoL-15r,改良重症肌无力生活质量 15 项评分;EQ-5D-5L,欧洲五水平五维健康量表
在治疗方面,多部 MG 相关指南共识的更新,使得 MG 治疗理念得不断升级:治疗目标方面,提出 MG 治疗应达到微小状态(MMS)或更优且治疗相关副作用(CTCAE)≤ 1 级和尽早达标[1,14,15];治疗路径方面,欧洲多部指南共识已将新生儿 Fc 受体(FcRn)抑制剂、C5 补体抑制剂、B 细胞耗竭剂纳入治疗推荐[16-18]。值得一提的是,2024 年 Nature 上发表了一篇题为《MG:分子疗法时代治疗策略变迁》的综述,主张「新时代 MG 治疗决策应综合标准疗法 + 分子疗法」,其中分子疗法主要是指 FcRn 抑制剂和补体抑制剂[19],可见 FcRn 抑制剂和补体抑制剂在未来 MG 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从机制到研究,剖析 FcRn 抑制剂在 gMG 治疗中的价值
汪鸿浩教授介绍,FcRn 是一种在人体广泛表达的受体,通过结合 IgG Fc 段,保护其免受溶酶体降解,从而延长 IgG 在血液中的半衰期[20]。FcRn 抑制剂则通过阻断 FcRn 与 IgG 相互作用,促进致病性抗体的清除[21]。多项研究显示,FcRn 抑制剂可有效降低 gMG 致病性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水平、快速降低 MG-ADL 评分、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2-24]。
目前,FDA 已批准上市的 FcRn 抑制剂包括罗泽利昔珠单抗 [Rozanolixizumab,用于治疗 AChR 抗体或肌肉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MuSK)抗体阳性的成人 gMG] 和艾加莫德(用于治疗 AChR 抗体阳性的成人 gMG 患者)[25]。其中,罗泽利昔珠单抗是目前国际上唯一获批用于 MuSK 抗体阳性 MG 的药物[25]。
罗泽利昔珠单抗是一种高亲和力的人源化 IgG4 单克隆抗体,通过 Fab 段 V 区与 FcRn 结合,在酸性和中性环境下均具有高 FcRn 亲和力,降低致病性 IgG 水平的同时,不影响 FcRn 结合白蛋白的结构域[26]。罗泽利昔珠单抗还可以抑制 IgG 补救和回收,降低所有 IgG 亚类的水平,从而减少 NMJ 中的致病性抗体,而不影响其他 Ig 亚型(IgA、IgD、IgE 或 IgM)[26,27]。此外,罗泽利昔珠单抗铰链区 241 残基处含有从丝氨酸到脯氨酸的结构突变,这一突变减少了 Fab 臂交换,稳定了其结构,而稳定的结构使罗泽利昔珠单抗表现出更长的血清半衰期,以及更好的组织分布性[26,28]。值得一提的是,罗泽利昔珠单抗降低 IgG 水平呈现清晰的剂量相关性,更利于预测临床应答的准确性[29]。
MycarinG 研究是罗泽利昔珠单抗治疗 gMG 的关键 Ⅲ 期研究,评估了罗泽利昔珠单抗在 AChR 或 MuSK 抗体阳性的成人 gMG 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罗泽利昔珠单抗两个剂量组 MG-ADL、MGC 及 QMG 评分在第 8 天 即可出现明显改善,且在第 43 天相对基线的改善均具临床意义和统计学显著差异(图 2)[22]。此外,在 MuSK 抗体阳性亚组中,罗泽利昔珠单抗的有效性一致,MG-ADL 应答率可达 100%[22]。与安慰剂组相比,罗泽利昔珠单抗两个剂量组第 43 天 MG 症状 PRO 量表评分的所有五个量表(包括眼肌无力、延髓肌无力、呼吸肌无力、肌无力易疲劳和身体疲劳)相对基线的改善均更多[22,30]。罗泽利昔珠单抗安全性良好,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TEAEs)大多数为轻中度[22]。
图 2 第 43 天的 MG-ADL、MGC 及 QMG 评分相比基线平均变化
注:CFB,相比基线变化;CI,可信区间;LS,最小二乘;RLZ,罗泽利昔珠单抗
来自 MycarinG、MG0004 和 MG0007 研究的汇总数据分析,评估了罗泽利昔珠单抗多周期治疗 gMG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显示,在罗泽利昔珠单抗第 1 周期(第 43 天)治疗结束时,MG-ADL 应答率为 74.0%、MGC 应答率为 73.2%,QMG 应答率为 68.5%[31];这些在第 1 周期就显示应答的患者,在后续治疗周期中依然保持高应答率(图 3)[32]。而对于那些在第 1 周期无应答且接受 ≥ 3 个周期治疗的患者,他们在第 2 周期各评分的应答率 > 50%,在第 3 周期这一比例进一步提高至 61.8%~75.0%(图 4)[32]。提示延迟应答患者坚持长期用药也可实现疗效应答。安全性数据显示,罗泽利昔珠单抗多周期治疗 gMG 安全性良好,头痛为发生率最高的 TEAE,发生率在第 1 周期中最高,在后续治疗周期中呈下降趋势[33]。
图 3 罗泽利昔珠单抗第 1 周期应答的患者中,后续治疗周期的应答率
图 4 罗泽利昔珠单抗第 1 周期无应答的患者中,后续治疗周期的应答率
此外,2024 年 10 月发布的一项网状 meta 分析,共纳入 21 项 Ⅱ 期和 Ⅲ 期随机对照试验(包括 1,657 例 gMG 患者),全面评估了 13 种药物(包括 3 种免疫抑制剂和 10 种单克隆抗体)治疗 gMG 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发现,罗泽利昔珠单抗改善 MG-ADL 的疗效排名第一,QMG、MGC 排名第二[34],提示该药物可能对 MG-ADL 评分的改善优于其他(包括同机制)药物。
全面盘点,MG 诊断、鉴别诊断的方法及标准
《中国 MG 诊断和治疗指南(2020 版)》推荐:在具有典型 MG 临床特征(波动性肌无力)的基础上,满足以下 3 点中的任意一点即可做出诊断:包括药理学检查、电生理学特征以及血清抗 AChR 等抗体检测;同时需排除其他疾病。所有确诊 MG 患者需进一步完善胸腺影像学检查(纵隔 CT 或 MRI),进一步行亚组分类[1]。
其中,抗 AChR 和 MuSK 抗体是国内外 MG 诊断的重要实验室检测指标[35];条件允许情况下建议将 AChR 抗体和 MuSK 抗体检测作为首选辅助检测手段,检测这两种抗体的常用方法包括放射免疫沉淀法(RIP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和细胞免疫荧光法(CBA)[35]。
谈及 MG 的鉴别诊断,李磊教授指出,眼肌型 MG(OMG)需要与眼睑痉挛、Miller-Fisher 综合征、Graves 眼病等眼部疾病以及脑干病变、脑神经麻痹(Ⅲ、Ⅳ、Ⅵ)、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CPEO)或 Kearn-Sayre 综合征等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1];gMG 需要与 Lambert-Eaton 肌无力综合征(LEMS)、运动神经元病(进行性延髓麻痹)、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肉毒中毒、吉兰-巴雷综合征、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炎性肌病、代谢性肌病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1]。
巅峰论道,共探 MG 诊疗优化策略
随后,在学术讨论环节,全体与会专家围绕 MG 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关键点和难点、FcRn 抑制剂的应用时机、患者如何参与 MG 治疗决策等话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谈及 MG 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关键点和难点,肖飞教授表示,神经科医生首先应该充分掌握 MG 的疾病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确定患者满足 MG 的诊断标准后再进行 MG 鉴别诊断。李磊教授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指出,目前临床上主要难以鉴别 MG 与进行性延髓麻痹、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以及 Miller-Fisher 综合征,需要临床医生重点关注。
谈及 FcRn 抑制剂的应用时机,汪鸿浩教授表示,FcRn 抑制剂可用于对症治疗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控制不佳的难治性严重 MG 患者、MG 急性加重和 MG 危象患者(2/3 线治疗)及 MG 危象前状态患者[16,18,36]。肖飞教授补充道 FcRn 抑制剂起效迅速[22,36],还可用于围手术期 MG 患者。
谈及患者如何更好地参与 MG 治疗决策,汪鸿浩教授表示,临床医生在评估患者病情的基础上,应与患者进行全面沟通,包括告知患者实际病情、可供选择的药物及药物的特点(起效时间、不良反应、价格、可及性),结合患者的经济情况及主要诉求制定治疗方案。黄德晖教授补充道,还需充分告知患者在后续随访过程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估的意义,以便更好地实现 MG 终身管理。
小结
本次会议梳理了 MG 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评估方法以及前沿诊疗进展,目前,MG 的治疗已从传统免疫抑制剂时代步入了新型靶向生物制剂时代,期待更多难治性 MG 患者因科技进步得到更多获益。
✩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内容策划:韩雪珂
项目审核:昝秋欣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
[1] 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21,28(1):1-12.
[2] Lai CH, et al. Neuroepidemiology. 2010;35(1):66-71.
[3] Chen J, et al. Lancet Reg Health West Pac. 2020 Nov 27;5:100063.
[4] Grob D, et al.Muscle Nerve. 2008;37:141–149.
[5] Claytor B, et al. Muscle Nerve. 2023 Jul;68(1):8-19.
[6] 2022 中国MG 患者健康报告
[7] Andras Borsi, et al. 2022 ISPOR
[8] Mahic M, et al. Neurol Ther. 2022 Dec;11(4):1535-1551.
[9] Mahic M, et al. Orphanet J Rare Dis. 2023 Jun 29;18(1):169.
[10] Li Y, et al. Ther Adv Neurol Disord. 2022;15:17562864221080520.
[11] Petersson M, et al. Neurology. 2021 Oct 4;97(14):e1382-e1391.
[12] Meisel A, et al. Eur J Neurol. 2024 Jul;31(7):e16280.
[13] Ritu Shree, et al. 2024 AAN. P1.017.
[14] Sanders DB, et al. Neurology. 2016 Jul 26;87(4):419-25
[15] Murai H, et al. Clin Exp Neuroimmunol. 2023; 14(1): 19–27
[16] De Bleecker JL, et al. Acta Neurol Belg. 2024 Aug;124(4):1371-1383.
[17] Wiendl H, et al. Ther Adv Neurol Disord. 2023 Dec 26;16:17562864231213240.
[18] Gilhus NE, et al. Eur J Neurol. 2024 May;31(5):e16229.
[19] Iorio R. Nat Rev Neurol. 2024;20(2):84-98.
[20] Roopenian DC, et al. Nat Rev Immunol. 2007 Sep;7(9):715-25.
[21] Patel DD, et al.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20 Sep;146(3):467-478.
[22] Bril V, et al. Lancet Neurol. 2023 May;22(5):383-394.
[23] Howard JF Jr, et al. Lancet Neurol. 2021 Jul;20(7):526-536.
[24] Yan C, et al. JAMA Neurol. 2024 Mar 4:e240044.
[25] 信息来源:丁香园insight数据库 检索日期:2024年12月1日
[26] Smith B, et al. MAbs. 2018;10:1111‒1130.
[27] Kiessling, P, et al. Sci Transl Med. 2017 Nov 1;9(414):eaan1208.
[28] Angal S, et al. Mol Immunol. 1993;30:105‒108.
[29] Zuercher AW, et al. Autoimmun Rev. 2019 Oct;18(10):102366.
[30] Sabrina Sacconi, et al. 2024 EAN. EPR-122.
[31] Vissing J, et al. EAN 2023. Poster EPO-412.
[32] Pascuzzi RM, et al, AAN 2024. Poster P10-11-005.
[33] Vissing J, et al. 2024 EAN. EPR-119.
[34] Gu J, et al. J Transl Med. 2024 Oct 21;22(1):955.
[35]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3,56(3) : 251-256.
[36] 罗苏珊,等.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24,32(3):241-251.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