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个病例患者,女,33 岁,因孕 12 周伴肝功能异常入院。
患者 5 年前因双上肢轻微震颤,咬字不准,角膜 K-F 环阳性,经测定血铜蓝蛋白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病,长期服用青霉胺治疗,病情控制良好。孕期因担心青霉胺对胎儿的影响,自行停药,未服用其他药物替代,产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遂入院治疗。
辅助检查:铜蓝蛋白 105 mg/L ↓↓,血清铜 2.14 umol/L ↓↓。AST 156 U/L ↑↑,ALT 120 U/L ↑↑。
病例分析:
肝豆状核变性(Wislon‘s disease,WD)女性患者受孕后存在较高的流产率、胎死宫内等风险,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减少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率。WD 一经确诊需终生服药,促进体内铜的排泄及减少铜的吸收。在妊娠期继续进行驱铜治疗非常重要,如停止服药可能使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临床上常用治疗 WD 的药物为青霉胺、三乙烯羟化四甲胺和锌剂,其中前两者对母体和胎儿有毒副作用,锌剂毒副作用小,适用于妊娠期。本例患者妊娠后自行停用青霉胺,并未服用其他药物继续驱铜治疗,导致出现肝功能受损。因此,临床上对其进行保肝治疗,及时调整驱铜药物为锌剂,病情稳定后可出院。
WD 的主要病因是位于第 13 染色体的铜转运 P 型 ATP 酶发生基因突变,导致机体铜代谢异常,铜与血浆铜蓝蛋白结合率降低,同时胆汁排铜障碍,铜过度沉积于肝、脑、肾、角膜等组织,从而出现肝硬化、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症状,以及角膜色素环( K-F 环) ,伴有血浆铜蓝蛋白减少。
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作为铜离子的运载蛋白,对铜的代谢和利用起着重要作用。Cp 是一种重要的肝脏分泌蛋白,能够携带血浆中 95% 的铜,调节铜的全身分布和运输,在铜稳态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
铜蓝蛋白的功能主要包括铜的转运、铁稳态的调节、氧化酶活性、抗氧化活性、急性期反应蛋白等,这些功能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 1 铜蓝蛋白的晶体结构
Q
铜蓝蛋白有哪些临床应用?
1、肝豆状核变性诊断
又称 Wilson 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大量铜蓄积于肝、脑、肾、骨关节、角膜等组织和脏器,患者出现肝脏损害、神经精神表现、肾脏损害、骨关节病及角膜色素环等表现。
《中国肝豆状核变性诊治指南 2021》指出,铜蓝蛋白正常为 200~500 mg/L,铜蓝蛋白 < 80 mg/L 是诊断 Wilson 病的强烈证据,若铜蓝蛋白 < 120 mg/L 应引起高度重视,需进行 ATP7B 基因检测明确诊断。
另外,正常人 24 h 尿铜 < 100 ug,Wilson 病患者 24 h 尿铜 ≥ 100 ug。不明原因肝酶增高的儿童 24 h 尿铜 ≥ 40 ug 应引起高度重视,需进行 ATP7B 基因检测明确诊断。
表 1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各器官系统表现
2、铜蓝蛋白与恶性肿瘤
Cp 在肿瘤中的作用主要与转运铜、铁氧化酶、加快血管生成等功能有关。血清中 Cp 浓度变化有助于提高肿瘤诊断率、分析患者治疗反应效果及预后。在既往研究中,就有通过血清 Cp 浓度来判断肿瘤患者复发情况的研究。
如在放射治疗有效的乳腺癌、宫颈癌患者中,治疗后血清中 Cp 浓度可降至正常范围;放射治疗无效或者癌症复发的患者,血清 Cp 浓度则明显升高,提示 Cp 可能作为一种预测放疗疗效及预后的标志物。另外研究发现:血清 Cp 浓度降低,可以降低铂类化疗药物耐药性,增加晚期肿瘤患者总生存期,提示 Cp 浓度变化可动态反应化疗药物耐药性和疗效。
3、铜蓝蛋白与重症感染及 MODS
血清铜蓝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糖蛋白,在新生儿血中的浓度很低,随年龄逐渐增加,至 12 岁达成人水平。Cp 在正常人血液中含量极微,而在急性炎症反应仅数小时内即可增加 1000 倍。因此在一些炎症、肝炎、结核病、尘肺等疾病中应用广泛。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重症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其死亡率与器官功能障碍个数成正相关,MODS 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为全身性过度炎症反应以及代偿性抗炎症反应,已经证实,炎性因子在 MODS 早期阶段起重要作用,与 MODS 患者预后相关。有研究发现,随着损害器官个数增多,铜蓝蛋白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有助于对 MODS 预后判断。
4、铜蓝蛋白与脂质代谢
Cp 在不同细胞中对脂质代谢起着不同的作用。肝脏中过量分泌 Cp 可降低肝脏铜离子的含量,从而加速脂质合成、减少脂质分解并改变脂质的氧化状态。体内甘油三酯过多,是肥胖、NAFLD、动脉粥样硬化和 2 型糖尿病等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Cp 与代谢性疾病存在着密切关系。
临床研究表明,代谢综合征患者的 Cp 浓度显著高于无代谢综合征人群[(325±141)mg/L vs(278±93)mg/L,P < 0.01]。Cp 的浓度也随着葡萄糖耐量的减退而增加。另外,Cp 的血浆水平与男性人群中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的患病率呈正相关,且与心肌梗死和卒中的发生率呈正相关。
图 2 肝脏中 Cp 调控脂质代谢示意图
5、铜蓝蛋白与肝病
除肝豆状核变性外,临床上发现在很多肝病如慢性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衰竭、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以及一些少见肝病如 Gilbert 综合征、先天性肝纤维化、Dubin-Johnson 综合征、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中,也可观察到血清铜蓝蛋白水平的下降,个别患者甚至重度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难度。
研究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 Cp 水平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纤维化分期呈负相关关系,并且随病理分级的增加,Cp 水平呈阶梯状下降。而且,在慢性肝炎由轻度发展到中度、重度乃至肝硬化的过程中,肝损害逐渐加重,血清 Cp 水平下降越明显,因此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协助判断慢性乙肝感染的严重程度。
也有研究指出,原发性肝癌组 Cp 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组则低于正常对照组。如以 300 mg/L 作为临界值,将 Cp > 300 mg/L 、Cp < 300 mg/L 作为鉴别诊断肝癌与肝硬化的依据,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Q
铜蓝蛋白检测有哪些影响因素?
1. 研究发现 Cp 在妇女中明显高于男性;年龄也明显影响 Cp,新生儿及婴儿的肝脏未发育成熟,因此 Cp 会偏低。
2. Cp 受雌 / 孕激素周期变化影响,妊娠、服用避孕药以及应用雌激素后血清 Cp 水平升高。
3. 剧烈运动或应激状态可一过性升高,可能与内因性肾上腺素增高有关。
投稿:wangyue5@dxy.cn
首发:丁香园消化时间
参考文献:
[1] 江全鑫,陈素贞,刘军力。铜蓝蛋白在脂质代谢稳态调控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2024,44 (01):124-130.
[2] 谢爱兰,曹淑华,王玉环,肝豆状核变性合并妊娠四例分析。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0,13 (03) : 227-227.
[3] 中国肝豆状核变性诊治指南 2021. 中华神经科杂志,2021,54 (04) : 310-310.
[4] 谢奇斌,洪流,杨万里,等。铜蓝蛋白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研究进展 [J]. 现代肿瘤医学,2023,31 (23):4440-4444.
[5] 胡志华,陈勉,陈伟。血清铜蓝蛋白测定对 MODS 预后的评估意义 [J].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 (23):6320-6321+6324.
[6] 王莎莎。不同肝病患者血清铜蓝蛋白水平的研究 [D]. 吉林大学,2018.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