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一、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
● 可增加CRC风险并影响筛查策略的风险因素,包括某些遗传性因素、年龄、个人或家族肿瘤史、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糖尿病。
●可增加CRC风险并潜在可纠正的危险因素,包括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CRC发病风险,包括摄入膳食纤维、全谷物和/或乳制品、合理的体育锻炼等。
二、社区居民CRC筛查对象及初筛年龄
●将筛查人群分为一般风险人群、散发性高危人群、遗传性CRC高危人群;针对不同风险人群确定CRC筛查早期对象,制定不同的CRC筛查策略和模式。
●建议一般风险人群于45岁进行初次CRC筛查;散发性高危人群在40岁接受初次CRC筛查;遗传性CRC高危人群的筛查开始年龄应早于一般风险人群及散发性高危人群,也早于一级亲属的发病年龄,根据原发疾病的不同应于青年期适时开始CRC规律筛查。对于适宜筛查人群尽早开展CRC筛查,建议推动CRC的二级预防。
三、筛查方法推荐
●结肠镜是CRC筛查的金标准,可作为所有风险人群的CRC筛查手段;
●FIT适用于较大规模人群的CRC筛查,其对CRC筛检灵敏度较高,降低定量粪便潜血检测阈值可以提高癌前病变检出率;多靶点粪便DNA检测和血液多基因甲基化检测对CRC和癌前病变具有一定的筛检能力,两者可用于一般风险人群和散发性高危人群中不能或不愿意接受结肠镜筛查者的初始筛查。
●基于有限的证据,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在早期CRC筛查的应用尚未达成共识。
●若结肠镜之外的CRC筛查试验(FIT或粪便多靶点DNA检测)结果为阳性,则需尽快行
●在各项检查前建议纳入APCS评分针对拟行筛查的社区居民进行CRC风险分级评估,在条件允许和成熟时,在社区医院完成初步CRC筛查试验(FIT或粪便多靶点DNA检测或血液多基因甲基化检测)。
四、筛查路径及方式
●一般风险人群及散发性高危人群在CRC结肠镜筛查结果正常后,每10年进行1次结肠镜检查,监测随访间期每年进行1次FIT。
●散发性高危人群在结肠镜筛查发现腺瘤并治疗后,监测随访间期每1~3年进行1次结肠镜检查。
●遗传性CRC高危人群每1~2年进行1次结肠镜检查。
●若不能或不愿意接受结肠镜进行筛查,建议采用下列筛查方法:1年1次FIT检测、每 1~3年1次多靶点粪便DNA检测或血液多基因甲基化检测。若结肠镜之外的CRC筛查试验为阳性,则需尽快行结肠镜检查以评估有无腺瘤和CRC。
●针对社区居民可以在风险评分后,考虑先采用FIT或多靶点粪便DNA检测或血液多基因甲基化检测初筛,对初筛检测结果阳性人群再接受结肠镜精筛的CRC筛查路径。
五、筛查后管理
●筛查检查结果阴性:按本共识CRC筛查流程,针对不同风险人群继续进行动态随访和管理。
●筛查检查结果阳性:根据检查结果,需尽快行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如确诊CRC则由专科医师进一步评估病情并积极开展治疗措施。建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居民建立癌症筛查健康档案,记录并管理筛查数据信息,定期进行健康宣教及动态随访。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肿瘤防控专家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社区居民结直肠癌筛查专家共识[J].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4,14(04):273-285. DOI:10.13421/j.cnki.hjwsxzz.2024.04.001.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