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拥军教授:中国脑血管病研究十年

王拥军教授:中国脑血管病研究十年

原创 作者:DXY 整理 公号:丁香园神经时间 发布时间:2023-09-10 20:06 发表于浙江

原文地址:王拥军教授:中国脑血管病研究十年

9 月 7~10 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于成都召开。

本次会议上,王拥军教授以发表于顶级期刊的我国高质量脑血管病临床研究为切入点,对中国脑血管病研究十年进行了系统梳理。

[]

过去的 30 年是脑血管病循证医学发展的 30 年,脑血管病循证医学的发展改变和指引了全球脑血管病的临床管理实践。

其中,对于临床实践影响最大,足以改写全球临床指南的循证医学证据是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RCT)证据。这些高质量 RCT 研究几乎均发表于全球三大顶级期刊:NEJM、LANCET、JAMA。

01 过去 10 年,我国 24 项脑血管病临床研究发表于三大顶刊**

自 2013 年我国 CHANCE 研究发表后,过去 10 年,我国的脑血管病临床研究也开始了蓬勃发展,成绩喜人。

首先,王拥军教授总结到,过去 10 年,我国共有 24 项脑血管病临床研究发表于三大顶刊。

[]

NEJM 发表 8 篇,分别是 2013 年王拥军教授团队 CHANCE 研究、2017 年徐文东教授团队颈神经移位术治疗上肢痉挛瘫研究、2020 年刘建民教授团队 DIRECT-MT 研究、2021 年王拥军教授团队 CHANCE-2 研究、2022 年胡伟教授团队 ATTENTION 研究、2022 年吉训明教授团队 BAOCHE 研究、2023 年缪中荣教授团队 ANGEL-ASPECT 研究及 2023 年杨清武教授团队 RESCUE BT2 研究。

LANCET 发表 5 篇,分别是 2022 年刘建民教授团队 ENCHANTED2/MT 研究、2022 年缪中荣教授团队 DIRECT-SAFE 研究、2023 年王拥军教授团队 TRACE-2 研究、2023 年游潮教授团队 INTERACT3 研究及 2023 年刘建民教授团队 IRIS 荟萃分析。

JAMA 发表 11 篇,分别是 2014 年张永红教授团队 CATIS 研究、2015 年霍勇教授团队 CSPPT 研究、2016 年王拥军教授团队 CHANCE 研究基因亚组分析、2018 年王拥军教授团队 Golden-Bridge 研究、2021 年杨清武教授团队 DEVT 研究、2022 年杨清武教授团队 RESCUE BT 研究、2022 年焦力群教授团队 CASSISS 研究、2022 年陈会生教授团队 RICAMIS 研究、2023 年陈会生教授团队 ARAIS 研究、2023 年陈会生教授团队 ARAMIS 研究及 2023 年焦力群教授团队 CMOSS 研究。

[]

02 对全球临床管理指南产生重要影响的 6 项研究

随后,王拥军教授在我国脑血管病临床研究成果中重点阐述了 6 项对全球临床管理指南影响最大的研究方向。

01、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HR-NICE)的联合抗血小板治疗

该领域我国的重大学术贡献即 CHANCE 系列研究。2013 年 CHANCE 研究发表提示对于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早期、短程、联合的抗血小板聚集方案(阿司匹林 + 氯吡格雷)相比于单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可有效减少发病 3 月卒中复发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随后 2016 年 JAMA 杂志发表 CHANCE 亚组结果,发现 CYP2C19 基因型对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双抗疗效有重大影响。之后,基于 CYP2C19 基因型指导下采用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即替格瑞洛替代氯吡格雷的 II 期及 III 临床研究发别发表于 2019 年 BMJ 杂志(PRINCE 研究)及 2021 年 NEJM 杂志(CHANCE-2 研究)。

此外,2023 年陈会生教授团队发表于 JAMA 杂志的 ARAMIS 研究证实急性非致残性轻型卒中溶栓治疗不优于双抗治疗,该研究增加了急性期使用双抗治疗的证据。

[]

02、急性缺血性卒中替奈普酶溶栓

替奈普酶将来取代阿替普酶作为首选溶栓方案基本不可阻挡,这得益于替奈普酶越来越多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2023 年王拥军教授团队于 LANCET 杂志发表 TRACE-2 研究,发现国产溶栓药物 TNK0.25 mg/kg 溶栓不劣于阿替普酶。

[]

03、急性缺血性卒中直接取栓

我国在该领域为全球作出重大学术贡献,共有 4 项高质量临床研究。分别是 2020 年刘建民教授团队 DIRECT-MT 研究、2021 年杨清武教授团队 DEVT 研究、2022 年缪中荣教授团队 DIRECT-SAFE 研究及 2023 年刘建民教授团队 IRIS 荟萃分析。

其中,DIRECT-MT 是该领域全球首项 RCT 研究,发表直接取栓不劣于桥接治疗。随后发表的 DEVT 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结论。不过,随后的 DIRECT-SAFE 研究和今年发表的 IRIS 荟萃分析未发现直接取栓不劣于桥接治疗。

[]

04、大核心梗死区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

该领域我国的突出贡献为缪中荣教授团队完成的 ANGEL-ASPECTS 研究,该研究发现,对于时间窗内大核心梗死区(ASPECTS 评分 3~5 分)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

05、后循环梗死的取栓治疗

该领域全球的突出学术贡献是由我国完成的,分别是胡伟教授团队的 ATTENTION 研究和吉训明教授团队的 BAOCHE 研究。这两项研究证实经严格筛选后,发病 24 小时内基底动脉闭塞行机械取栓是优于单纯内科药物治疗的,这两项研究的发表一举改变了全球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临床实践方案!

[]

06、远隔缺血预处理治疗缺血性卒中

该领域的重大学术突破来自于陈会生教授团队完成的 RICAMIS 研究。该研究发现对于急性中度缺血性卒中,使用远隔缺血预处理,相比于常规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结局,该研究获得了国际高度认可。

[]

03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最后,王拥军教授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他指出,过去 10 年是我国脑血管病发展最快的 10 年,但当前我国脑血管病研究仍面临一些问题:

高质量研究普遍性不足,亟需培训临床科学家;缺血性脑血管病尤其介入治疗研究势头迅猛,但我国特色的出血性脑血管病产出不足;研究投入不断加大,但缺乏专项经费;国际化程度不高,主导的国际多中心试验凤毛麟角。

期待我国广大的年轻学者在未来对我国脑血管病临床研究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丁香园神经时间」

每天 20:00 更新

*🌟 记得设置星标关注👇*

[]

整理|利奥  排版|时间胶囊

文图|讲者 ppt

投稿及合作|zhangjing3@dxy.cn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