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项血常规指标最全解读,收藏这篇从此不求人

15 项血常规指标最全解读,收藏这篇从此不求人

非原创 作者:大西瓜 公号:丁香园神经时间 发布时间:2023-07-02 19:58 发表于浙江

原文地址:15 项血常规指标最全解读,收藏这篇从此不求人

01

白细胞计数

❶ 参考范围

[]

 ❷ 临床意义

生理性升高:

1.人体在傍晚、餐后、高温严寒、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情况下白细胞会生理性升高,休息后白细胞计数回落;

2.月经期、妊娠、分娩、哺乳期也会升高;

3.新生儿及婴儿时期白细胞明显高于成年人。

4.长期吸烟。

病理性升高:

1.细菌感染:尤其是革兰阳性球菌感染,脓肿、脑膜炎、肺炎、阑尾炎及扁桃体炎等。

2.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乙型脑炎、汉坦病毒、肠道病毒 71 型、狂犬病毒等。

3.组织损伤:急性出血、大手术、大面积烧伤、严重外伤及急性心肌梗塞等。

4.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5.骨髓纤维化。

6.恶性肿瘤:肝癌、胃癌等。

7.代谢性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等。

8.金属、药物、生物毒素:铅、汞、安眠药、昆虫和蛇毒素。

病理性减少:

1.细菌感染:尤其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等。

2.原虫感染:黑热病、疟疾等。

3.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流感等。

4.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

5.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艾滋病等。

6.脾功能亢进:门脉肝硬化等。

7.肿瘤放射、化疗。

8.药物:抗生素、生物制剂等

❸  影响因素

1.血液应与抗凝剂充分混匀,避免产生凝块,检测前应充分混匀标本。

2.采血局部皮肤冻疮、发绀、水肿、感染等情况时,检验结果没有代表性。

2.EDTA 抗凝剂可导致分叶核中性粒细胞聚集,进而导致白细胞计数假性降低,这种情况还可发生在枸橼酸钠和肝素抗凝的血液标本中。(罕见)

3.淋巴细胞聚集:烧伤、尿路感染、严重单核细胞白血病、B 细胞淋巴瘤等可导致白细胞计数出现假性降低情况。

4.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见于:巨血小板、抗溶性红细胞、有核红细胞、冷球蛋白类、纤维蛋白原和真空管内血液标本量过多。

02

中性粒细胞绝对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❶ 参考范围

[]

[]

 ❷ 临床意义

生理性升高:

1.一天不同时间中性粒细胞数量不同,一般下午较上午高。

2.剧烈运动、情绪激动、高温、严寒。

3.新生儿。

4.妊娠五个月以上及分娩时。

病理性升高:

1.急性感染:化脓性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导致的败血症、急性风湿热、扁桃体炎等。

2.严重组织损伤:大手术后、严重烧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溶血等。

3.急性大出血:内脏破裂、宫外孕破裂等。

4.急性中毒:安眠药、有机磷等化学药物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等代谢性中毒。

5.肿瘤:肝癌、胃癌等非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

6.白血病: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不包括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

病理性减少:

1.部分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伤寒、副伤寒沙门菌。

2.病毒感染:人疱疹病毒 6 型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EB 病毒、HIV 等。

3.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非白血性白血病等。

4.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化学药物的人群。

5.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6.脾功能亢进。

❸  影响因素

1.部分血液分析仪没有荧光染色通道,异淋、脂质颗粒和未成熟粒细胞都会影响绝对值/分类结果。

2.干扰白细胞计数结果因素也会干扰单核细胞绝对值/分类结果。

03

淋巴细胞绝对数/淋巴细胞百分比

❶ 参考范围

[]

[]

 ❷ 临床意义

生理性变化:

出生一周后的新生儿淋巴细胞比例逐渐升高,儿童期淋巴细胞生理性增多, 4 ~ 6 岁后比例逐渐降低到正常人水平。

病理性升高:

(1)原发性

急性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幼淋巴细胞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成人 T 细胞白血病、B 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单克隆 B 淋巴细胞增多症、持续性多克隆 B 淋巴细胞增多症。

(2)反应性

1.某些病毒或细菌感染:EB 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单纯疱疹病毒 Ⅱ 型、风疹病毒、鼠弓形虫、腺病毒、传染性肝炎病毒、登革热病毒、HHV-6、HHV-8、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百日咳杆菌、NK 细胞增多症。

2.急性应激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心血管系统障碍、葡萄球菌性中毒性休克综合征、药物诱导、大手术、镰状细胞危象、癫痫持续状态、创伤。

3.亚急性或慢性持续性淋巴细胞增多症:肿瘤、吸烟、脾功能减退。

4.慢性感染:利什曼、麻风病和类圆线虫病等。

病理性降低:

1.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

2.放射线损伤。

3. T 细胞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B 淋巴细胞免疫缺陷)等。

4.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H1N1,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等。

淋巴细胞升高还可分为绝对升高和相对升高

绝对增多即指白细胞总数升高,淋巴细胞总数也升高,如某些病毒或细菌感染、慢性感染恢复期、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相对升高即指因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导致的淋巴细胞百分比相对升高,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同理,导致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的各种病因都会导致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❸  影响因素

1.红细胞冷凝集可使淋巴细胞假性增高(电阻抗法)或假性减低(激光法)

2.冷凝球蛋白增高使淋巴细胞假性增高。

3.部分血液分析仪没有荧光染色通道,异淋、脂质颗粒和未成熟粒细胞都会影响绝对值/分类结果。

4.干扰白细胞计数结果因素也会干扰单核细胞绝对值/分类结果。

04

单核细胞绝对数/单核细胞百分比

❶ 参考范围

[]

[]

 ❷ 临床意义

生理性升高:

健康儿童单核细胞较健康成人稍高。

病理性升高:

1.某些感染: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

2.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淋巴瘤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单核细胞减少意义不大。

❸  影响因素

1.部分血液分析仪没有荧光染色通道,异淋、脂质颗粒和未成熟粒细胞都会影响绝对值/分类结果。

2.干扰白细胞计数结果因素也会干扰单核细胞绝对值/分类结果。

05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数&百分比

❶ 参考范围

[]

[]

 ❷ 临床意义

生理性变化:

受劳动、温度、饥饿、精神刺激等,健康人嗜酸性粒细胞白天较低、晚上较高,上午波动大,下午较稳定。

病理性升高:

1.寄生虫病:感染蛔虫、钩虫、绦虫、肺吸虫、包虫、血吸虫、丝虫等。

2.超敏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食物过敏、过敏性肺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3.药物因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4.肺部疾病:慢阻肺、特发性肺纤维化。

5.皮肤疾病:银屑病、湿疹、疱疹样皮炎、真菌性皮肤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

6.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

7.某些恶性肿瘤:霍奇金病。

8.某些传染病:猩红热。

❸  影响因素

1.疟疾患者可能存在嗜酸性粒细胞假性增高。

2.采末梢血时速干消毒凝胶未干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假性增高。

3.部分血液分析仪没有荧光染色通道,异淋、脂质颗粒和未成熟粒细胞都会影响绝对值/分类结果。

4.干扰白细胞计数结果因素也会干扰嗜酸性细胞绝对值/分类结果。

06

嗜碱性粒细胞绝对数&百分比

❶ 参考范围

[]

[]

 ❷ 临床意义

升高:

1.血液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2.恶性肿瘤:转移癌等。

3.过敏性疾病:结肠炎、超敏反应等。

4.结缔组织病:类风湿关节炎等。

5.骨髓纤维化。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意义不大。

❸  影响因素

1.部分血液分析仪没有荧光染色通道,异淋、脂质颗粒和未成熟粒细胞都会影响绝对值/分类结果。

2.干扰白细胞计数结果因素也会干扰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分类结果。

07

红细胞计数

❶ 参考范围

[]

 ❷ 临床意义

生理性升高:

1.缺氧:高原地区生活的居民、新生儿及胎儿、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的健康人。

2.雄激素:成年男性高于女性

3.情绪波动

4.长期吸烟

5.毛细血管血较静脉血结果较高

6.静脉压迫超过 2 分钟

生理性减少:

1.6 个月 ~ 2 岁婴幼儿

2.妊娠中后期孕妇

3.造血功能减退的老年人

病理性升高分为相对性和绝对性:

相对性升高:严重多次的呕吐或腹泻、大面积烧伤、尿崩症等。

绝对性升高:

1.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

2.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促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高:严重慢性心肺疾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异常血红蛋白病。

促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高:肾癌、肝癌、子宫肌瘤、卵巢癌、肾胚胎瘤、肾积水、多囊肾和肾移植术后。

3.药物: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药物。

4.家族性自发性促红细胞生成素浓度增高。

病理性减少:

1.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瘤等

2.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

3.急慢性失血:手术、创伤后急性失血、消化道溃疡、寄生虫病等

4.血细胞破坏:溶血性贫血

5.其他:炎症、肝病、内分泌系统疾病造成或伴发的贫血。

❸  影响因素

1.白细胞数过高、存在冷凝集素、冷球蛋白类等都会干扰仪器检测结果。

2.红细胞凝集可使得 RBC 假性减低。

3.标本久置或者没有充分混匀,导致红细胞沉积也会假性升高。

08

血红蛋白量

❶ 参考范围

[]

 ❷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量 Hgb增减:血红蛋白增减的临床意义大致与红细胞计数增减意义相似,但血红蛋白更能反应贫血的程度。

❸  影响因素

1.脂血症或标本中存在大量脂蛋白可产生浑浊,可引起血红蛋白假性升高

2.白细胞数 > 20 x 10^9 /L 、血小板计数 > 700 X 10^9 /L 及异常球蛋白增高也可出现混浊,均可使血红蛋白假性升高。

3.煤气中毒或大量吸烟引起血液内碳氧血红蛋白增多,也可使测定值增高。

4.冷球蛋白类也会导致血红蛋白计数假性升高。

09

红细胞比积

❶ 参考范围

[]

 ❷ 临床意义

生理性减少:

运动员、妊娠中晚期孕妇、补液过多。

病理性升高:

1.血液浓缩:严重呕吐、腹泻、大出汗、大面积烧伤等;

2.红细胞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缺氧、高原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

病理性减低:

1.贫血:急慢性出血、缺铁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Hct 减少的程度与 RBC Hb 的减少程度并非完全一致。

2.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

3.药物:干扰素、青霉素、吲哚美辛 (消炎痛)、维生素等

❸  影响因素

1.仪器法:血标本中有凝块、溶血、严重脂血等因素可导致检测结果不可靠。

2.毛细管离心法:结果准确性容易受离心条件的影响。

3.红细胞凝集可使得 Hct 假性减低。

10

平均红细胞体积

❶ 参考范围

[]

 ❷ 临床意义

增高:

红细胞体积增大时、巨幼细胞贫血、酒精性肝硬化、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再生之后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降低:

红细胞减小时、见于慢性感染、慢性肝肾疾病、慢性失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❸  影响因素

由于 MCV、MCH、MCHC 都是间接算出的,因此可参考上文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和血细胞比容的影响因素。

11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❶ 参考范围

[]

 ❷ 临床意义

增高:

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多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降低:

1.慢性感染、慢性肝肾疾病、慢性失血等原因引起的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2.铁缺乏及铁利用不良等原因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3.妊娠、口炎性腹泻等。

急性失血性贫血和某些溶血性贫血时 MCH 一般正常:

❸  影响因素

1.严重体内或体外溶血标本,均导致 MCH 假性增高。

2.乳糜血标本常引起 MCH 假性增高。

3.由于 MCV、MCH、MCHC 都是间接算出的,因此可参考上文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和血细胞比容的影响因素。

12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❶ 参考范围

[]

 ❷ 临床意义

MCHC 增高:

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异常浓缩,如烧伤、严重呕吐、频繁腹泻、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心脏代偿功能不全、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和相对罕见的先天性疾病 。

MCHC 降低: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和珠蛋臼生成障碍性贫血

❸  影响因素

1.MCHC 结果较稳定,如 MCHC > 400 g/L 则需要检查仪器和标本状态,检查仪器故障或标本冷凝集。

2.严重体内或体外溶血标本,均导致 MCHC 假性增高。

3.乳糜血标本常引起 MCHC 假性增高。

4.由于 MCHC 是间接算出的,因此可参考上文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和血细胞比容的影响因素。

13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❶ 参考范围

RDW-CV:11.9%~14.5%

RDW-SD:男性:39.0L~52.3 fL;女性:39.0L~51.5 fL。

 ❷ 临床意义

RDW 增高可鉴别轻型 β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RDW 正常) 与缺铁性贫血 (RDW 异常) ;RDW 可用于缺铁性贫血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观察;RDW/MCV 还可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RDW 与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❸  影响因素

可参考上文红细胞影响因素。

14

血小板计数

❶ 参考范围

[]

 ❷ 临床意义

生理性变化:

1.时间:午后略高于早晨、冬季高于春季

2.高原健康人高于平原健康人

3.月经后高于月经前

4.妊娠中晚期高于妊娠前期和分娩后

5.新生儿略低,两周后显著升高,半年内可达到成人水平

6.静脉血血小板计数较毛细血管血小板计数高。

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升高:

口服避孕药、雌激素、肾上腺素、头孢菌素类、干扰素、类固醇、普萘洛尔、免疫球蛋白、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等。

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化疗药物、氯霉素、盐酸氯喹、氯噻嗪、奎尼丁、苯妥英钠、利福平、磺胺、氯霉素、硝酸甘油、三环类抗抑郁药等。

病理性升高:

1.原发性升高:骨髓增生综合征、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特发性骨髓纤维化等。

2.反应性升高:急性和慢性炎症、急性大失血、急性溶血、肿瘤、近期行外科手术(尤其是脾切除术后)、缺铁性贫血、恶性肿瘤早期等。

3.其他:心脏疾病、肝硬化、慢性膜腺炎、烧伤、肾衰竭、先兆子痛、严重冻伤等。

病理性降低:

1.血小板生成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巨幼细胞贫血、骨髓纤维化等。

2.血小板破坏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 ITP) 、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小板同种抗体等。

3.血小板消耗增多: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等。

4.分布异常:脾大、血液被稀释等。

5.先天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❸  影响因素

1.血液凝集是血小板假性减少的主要因素。

2.小红细胞、红细胞碎片可能会被计数成血小板导致血小板假性升高;大血小板增多时可能会被计数成小红细胞导致的血小板假性减低;

3.乳糜血标本常引起 PLT(电阻抗法)假性增高;

4.EDTA 依赖性的血小板假性减低;

5.冷球蛋白也会干扰血液分析仪对血小板计数测定;

6.储存时间过久、异常蛋白血症、高镁血症、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时均可导致血小板计数减低;

7.低温可激活血小板,也会导致血小板假性减少。

15

平均血小板体积

❶ 参考范围

成人:80~100 fL

儿童:79~104 fL

 ❷ 临床意义

1.当血小板减低时:

MPV 正常或升高: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较少症状、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MPV 正常或减低:再生障碍性贫血。

MPV 减低:急性白血病、艾滋病等。

2.用于评估骨髓造血功能恢复时:

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MPV 减低,白血病缓解时 MPV 升高;如果 MPV 和 PLT 持续减低,是骨髓造血衰竭征兆。

MPV 越小,骨髓受抑制越严重。骨髓功能恢复时,MPV 先升高,然后 PLT 逐渐升高。

❸  影响因素

参考血小板影响因素。

本文首发|丁香园检验时间

投稿邮箱|zhangjing3@dxy.cn

参考文献:

[1]王宏, 叶琴, 陆琳,等. WS/T 405-2012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5, 38(001):62-63.

[2]WS/T 779-2021,儿童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S].

[3]尚红, 王毓三, 申子瑜.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4]许文荣, 林东红.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5]夏薇, 陈婷梅.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6]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血液学与体液学学组. 血细胞分析报告规范化指南[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0年43卷6期, 619-627页, ISTIC PKU CSCD CA, 2020.

[7]高海燕,刘亚波,吕成芳,陈雪艳. 血液病临床检验诊断[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1.3

[8]秦嫚, 徐琴, 王学东.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和血小板分布宽度与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J]. 医学综述, 2022(028-009).

[9]韩燕燕. 临床常见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分析[J].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6, 37(12):4.

[10]Kaushansky … [等]g主译陈竺, 陈赛娟. 威廉姆斯血液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11]张希,康晨.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中白细胞假性计数研究进展[J]. 医疗装备, 2020, 24(33):1.

[12]韩闪, 刘晓秋. 嗜酸性粒细胞与特发性肺纤维化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 35(11):3.

[13]刘艳, 普好业, 普永冰. 冷凝集致红细胞参数假性降低1例探讨[J]. 当代医学, 2018, 24(22):3.

[]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