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如何定位?看完这篇就会了
非原创 作者:吴志勇 公号:丁香园神经时间 发布时间:2023-03-13 19:58
原文地址:脑出血如何定位?看完这篇就会了
脑出血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颅高压症状和出血部位脑组织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不同部位脑出血的症状和体征是临床上准确定位诊断的依据。
1 基底节出血
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基底核区脑出血,包括壳核出血和尾状核头出血。
1)壳核出血
图源:作者提供
影像学表现分为三型:
-
I 型为出血局限于壳核附近,未侵犯内囊;
-
II 型为出血已侵犯内囊但未破入脑室;
-
III 型为出血经内囊破入脑室。
责任血管:豆纹动脉,尤其是豆纹动脉外侧支。
病因:高血压动脉硬化。
症状体征:
2)尾状核出血
图源:作者提供
责任血管:大脑前动脉的分支 Heubner 返动脉。
病因:高血压动脉硬化是最常见原因,其次为动静脉畸形、动脉瘤。
症状体征:
2 脑叶出血
脑叶出血,又称皮质下出血,包括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
常见病因有:
高血压;动静脉畸形,尤其是青年人脑叶出血的主要原因;动脉瘤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可导致额叶出血,大脑中动脉及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可形成颞叶出血;脑淀粉样血管病;血液病;烟雾病;脑肿瘤等。
1)颞叶出血
图源:作者提供
责任血管:大脑中动脉颞极动脉,大脑后动脉颞下前、颞下中、颞下后动脉。
症状体征:
2)额叶出血
图源:作者提供
责任血管:大脑前动脉的胼缘动脉、旁中央动脉,大脑中动脉的额顶升动脉、前中央沟动脉。
症状体征:
3)枕叶出血
责任血管:大脑中动脉的颞枕动脉,大脑后动脉的顶枕动脉、距状沟动脉,丘脑膝状体动脉、脉络膜后内侧动脉。
症状体征:
4)顶叶出血
图源:作者提供
责任血管:大脑中动脉的中央沟动脉、顶前动脉、顶后动脉、角回动脉,大脑前动脉的旁中央动脉。
症状体征:
3 丘脑出血
丘脑出血:
图源:作者提供
责任血管:大脑后动脉垂直分出的管壁薄弱的终末支丘脑膝状体动脉和丘脑穿通动脉,为脑出血的好发部位,仅次于壳核。
病因:高血压动脉硬化、微小动脉瘤或血管畸形、血液病。
症状体征:
4 小脑出血
小脑半球出血(左图),小脑蚓部出血(右图):
图源:作者提供
责任血管:多为齿状核动脉破裂。
病因:高血压动脉硬化、小脑血管畸形、动脉瘤。
症状体征:
5 脑室出血
图源:作者提供
责任血管:脉络丛血管
病因:高血压、脉络丛动脉瘤、脑动静脉血管畸形、Moyamoya 病、脑室内肿瘤、血液病。
症状体征:
6 脑干出血
脑干出血包括桥脑、中脑及延髓出血,桥脑出血较为常见,中脑及延髓出血罕见。主要症状为交叉瘫,即病变同侧的周围性脑神经麻痹,对侧中枢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
1)桥脑出血
图源:作者提供
责任血管:旁正中动脉。
病因:高血压病、血管畸形及动脉瘤。
症状体征:
2)中脑出血
图源:参考文献 4
责任血管:大脑脚内侧的动眼动脉起始部动脉。
病因:高血压病、血管畸形及动脉瘤。
症状体征:
3)延髓出血
图源:参考文献 5
责任血管:旁中央动脉,短旋动脉,长旋动脉。
病因:血管畸形最为常见,包括动静脉畸形和海绵状血管瘤,高血压病以及抗凝治疗。
症状体征:临床上非常少见,表现复杂多样,首发症状多为头痛、恶心、呕吐及眩晕。
排版|时间胶囊
题图|站酷海洛
投稿邮箱|zhangjing3@dxy.cn
参考资料(上下滑动查看):
[1] 吴波涛等. 临床神经外科疾病诊疗学 [M].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246-250.
[2](美)Caplan,L.R 著.Caplan 脑卒中:临床实践(第四版). 王拥军等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黑君华. 临床神经内科诊疗学 [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82-123.
[4]Mahale Rohan R, Mehta Anish, John Aju Abraham, Javali Mahendra, Abbas Mirza Masoom,Rangasetty Srinivasa. “Nine” syndrome: A new neuro-ophthalmologic syndrome: Report of two cases.[J]. Annals of Indian Academy of Neurology,2015,18(3):335-337.
[5]Guangxun Shen, Yu Gao, Kwee-Yum Lee, et al. Primary medullary hemorrhage in a patient with coagulopathy due to alcoholic cirrhosis: A case report. 2018, 97(14):e0292-e0292.
[6]高士濂,吕永利,张力伟. 实用脑血管图谱 [M] 第二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8.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