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CPR 有性别偏见,女性死于心脏骤停

当 CPR 有性别偏见,女性死于心脏骤停

非原创 作者:丁香医生 公号:丁香园神经时间 发布时间:2023-03-08 19:58

原文地址:当 CPR 有性别偏见,女性死于心脏骤停

我国每年有 54.4 万人心脏猝死,其中被救活的人不足 1%。

在救援的当下常常有一个「黄金六分钟」的说法,在这个六分钟内,现场是否有人能够正确施救,决定着患者的生死。

而其中一个最为广泛的施救手段就是 CPR(心肺复苏术),是针对骤停的心脏和呼吸采取的救命技术。

不过,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日常用于训练或教学的 CPR 假人几乎全都是男性性征——

敞开衣扣,平坦的胸部,明显没有女性的乳房特征。

这看似「无心」或「避嫌」的举动,在现实生活中的 CPR 施救中,竟然真的会降低女性的受到救助的概率和有效性,进而威胁到女性的生命安全。

[]

[]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即便是被称为「安妮」「玛丽」的所谓女性假人,大多也是完全沿用的男性身体构造。

国内电商平台的售卖也是以男性为默认选项,或者直接「女性没有的,亲」

[]

[]

图片来源:聊天截屏

一些女性,死于隐性偏见

缺乏具有明显女性性征的假人,使得不少人对于「如何给女性做 CPR」这件事感到困扰。

比如,在社交媒体平台就有一些提问:

[]

[]

[]

图片来源:知乎截屏

也有人已经注意到乳房和内衣的问题。

[]

图片来源:知乎截屏

但更重要的是,这种对于女性性征的忽略,不仅是口头上的争论,更会真实地威胁到女性的生命安全。

宾州大学在 2018 年的研究中指出,女性在心跳意外停止时,相较男性(45%)更不易受到旁观者的 CPR 救援,也因此更容易丧生(女性为39%)。而且,在实施急救之后,男性比女性的存活率要高出 23%。

原因之一可能是,CPR 训练基本上以男性假人模型为练习对象,基于刻板的训练和心脏病治疗的文化,人们更愿意对男性进行 CPR。

同样的,日本一项研究曾对中小学校园内的 AED(即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以及旁观者干预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高中和技术学校中,与男性相比(83.2%),女性接受 AED 干预的几率明显要更低(55.6%)。

在这些结果和数字背后,是女性性征所带来的「尴尬」和「抵触」——

研究者提出,旁观者可能会害怕和抵触给这些女生使用 AED——因为在公共场所脱掉女性的衣服可能会被认为是冒犯的、尴尬的,即便她们正在经历心脏骤停。

但实际上,CPR 和 AED 并不需要脱光所有衣物,这同样是一个偏见。

[]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除此之外,心脏病也是性别偏见危害女性身体健康的一个典型领域。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心脏病和男性健康是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观念往往导致对女性心脏的护理不足,在临床上经常被延误治疗,因此造成致命的后果。

基于这种偏见,女性患者看病时,可能会得到和男性完全不同的诊断和医疗服务。

比如,在澳大利亚,许多患有冠心病的人没有按规定服用药物,没有对主要危险因素进行监测,而且治疗也没有达到推荐的目标。其中,与男性和老年人相比,女性和 45 岁以下的人更有可能得不到充分治疗。

是女性,但更是「人」与「患者」

这种偏见背后是系统性的忽视。

就如同我们用「他/他们」或「man/men」,来表示所有类型的人一样,男性代替女性、代表全体,将女性视为「客体」的现象十分常见——对男性有效的方法对女性也同样有效。但是,这背后却忽略了男女生理结构、健康状况的诸多不同。

比如,在基础实验的部分,一项 1973 年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雌激素对冠心病二级预防作用的试验,仅仅招募了 8341 名男性,而没有女性,这样的实验对象性别比例失衡的例子不胜枚举,带来的结果就是女性对药物更多的不良反应。

根据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 的数据,2004~2013 年间,美国女性遭受了超过 200 万起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而男性仅为 130 万起。

除了医疗领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车祸汽车的碰撞测试。

大家都知道,男性和女性的身体结构是不同的,包括骨骼密度与形状、肌肉、乳房等等,并且在平均身高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但是,在许多政府和保险公司进行的正面碰撞测试中,女性碰撞假人却只作为「乘客」进行测试,而不是「司机」。即便是作为司机,也是根据男性假人进行身体大小上的改造,而并没有考虑到女性的身体构造。

因此,这也使得女性乘客在正面碰撞中受到重伤的可能性也比男性乘客高出 73%,尤其遭遇肋骨骨折或胸骨损伤。

[]

汽车碰撞测试的假人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在妇科疾病的问题上,很多女性被告知「这是正常的」或者「只是心理作用、想象出来的」。女性诉说的疼痛,也可能会被医生认为夸大其词、不太严重,比如,英国女性的子宫内膜异位的诊断,平均延误时间就达到了 7.5 年之久。

在这样「忽视」的社会系统之下,一些女性患者失去被治疗、被抢救的机会。

在实施 CPR 和 AED 的过程中,很多人可能会对「救女患者」感到尴尬或者害怕冒犯——碍于对方是女性的身份,与男性不同的身体特征。

但在危急关头,她是「女性」,更是一名「患者」。这种「错失」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网络上一个视频就专门教学了如何为女性做 CPR 和 AED。视频制作了一个由两个垫子模拟女性乳房,并穿上了背心的女性假人来进行演示。

对于大家最担心的「脱衣」问题,视频告诉我们,在 CPR 的步骤中:「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不需要解除衣物」,除非患者身上有什么障碍物影响你做胸部按压。

[]

图片来源:mothership

同时,人工呼吸也是不必要的,所以不用担心嘴对嘴的尴尬,只需专注于徒手操作。

[]

图片来源:mothership

和 CPR 一样,在 AED 的操作步骤中,虽然要检查患者的胸部是否「干燥、裸露、清洁」,但这个「裸露」并不是要脱掉内衣,而是将有钢圈的内衣边沿稍微挪开即可。

[]

图片来源:mothership

在完成贴片后,是可以将衣服重新盖回患者身上的,这样在保护生命安全的同时也保障了患者的隐私。

让人回到人的努力

不让女性「因为是女性,而丧失被抢救的机会」,是可以实现的,并且应当去实现的。

虽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仍然能够看到许多人正在为消除医疗系统、乃至日常生活中的性别偏见和不平等做出努力和改变。比如逐步纠正研究人群中的性别失衡,提高女性受试者的比例、考虑女性的生理结构。

比如,在 2016 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的一些临床试验中,女性约占参与者的一半,也有越来越多的动物实验加入了雌性动物作为受试对象。

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女性健康知识科普,用以推动女性接受医疗服务的正当化,学术界也有越来越多的文献讨论医疗伦理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

除此之外,前文我们提到的汽车碰撞问题,也在 2022 年迎来了改变。由女性工程师 Astrid Linder 带领的团队研发的、首个女性汽车碰撞测试假人问世并投入使用,保障女性的事故安全,不过具体的应用规范和推广还有待考察。

不忽视性别、也不只考虑单个性别,而是充分考量到性别因素带来的变量之后,又能给性别的不同表现以尊重和空间,才能让越来越多的女性不受「忽视」带来的后果。

这需要女性在生理上的性别差异能够得到正视,让女性回归「人」的主体,让女性被看见、被承认、被保障,而非成为被代表、遮蔽的一方。

在三八妇女节即将到来的时候,也希望有更多人加入关心女性处境的行列,在意她们的感受,听她们的诉说,相信她们的表达,真正为所有人都创造出自由、健康的空间。

本文审核专家

[]

参考文献

[1] Blewer, A. L., McGovern, S. K., Schmicker, R. H., May, S., Morrison, L. J., Aufderheide, T. P., … & Resuscitation Outcomes Consortium (ROC) Investigators. (2018). Gender disparities among adult recipients of bystand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the public. 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Quality and Outcomes, 11(8), e004710.

[2] Souers, A., Zuver, C., Rodriguez, A., Van Dillen, C., Hunter, C., & Papa, L. (2021). Bystander CPR occurrences in out 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 between sexes. Resuscitation, 166, 1-6.

[3] Hashimoto, Y., Moriya, F., & Furumiya, J. (2007). Forensic aspects of complications resulting from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Legal Medicine, 9(2), 94-99.

[4] Lee, C. M. Y., Mnatzaganian, G., Woodward, M., Chow, C. K., Sitas, F., Robinson, S., & Huxley, R. R. (2019). Sex disparities in the manage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general practices in Australia. Heart, 105(24), 1898-1904.

[5] Kim, I., Field, T. S., Wan, D., Humphries, K., & Sedlak, T. (2022). Sex and gender bias as a mechanistic determina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outcomes. Canadi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6] 性别健康差距:为什么女性的身体不应该成为医学之谜 – Thred 网站

[7] Beery, A. K., & Zucker, I. (2011). Sex bias in neuroscience and biomedical research.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35(3), 565-572.

[8] Study: New Cars Are Safer, But Women Most Likely to Suffer Injury | UVA Today

[9] Forman, J., Poplin, G. S., Shaw, C. G., McMurry, T. L., Schmidt, K., Ash, J., & Sunnevang, C. (2019). Automobile injury trends in the contemporary fleet: Belted occupants in frontal collisions. Traffic injury prevention, 20(6), 607-612.

[10] Swedish engineer develops world’s first female crash test dummy – newmobility.news

[11] Perez, C. C. (2019). Invisible women: Data bias in a world designed for men. Abrams.

[12] Wang, Y., Hunt, K., Nazareth, I., Freemantle, N., & Petersen, I. (2013). Do men consult less than women? An analysis of routinely collected UK general practice data. BMJ open, 3(8), e003320.

[13] NICE call for improved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endometriosis | Endometriosis UK

[14] Matsui, S., Kitamura, T., Kiyohara, K., Sado, J., Ayusawa, M., Nitta, M., … & SPIRITS Investigators. (2019). Sex disparities in receipt of bystander interventions for students who experienced cardiac arrest in Japan. JAMA network open, 2(5), e195111-e195111.

[15] Okubo, M., Matsuyama, T., Gibo, K., Komukai, S., Izawa, J., Kiyohara, K., … & Kitamura, T. (2019). Sex Differences in Receiving Laypers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Pediatric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in Japa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8(1), e010324.

[1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y8VBWA-yqY

[17]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550S18a

[18] https://theconversation.com/gender-bias-in-medicine-and-medical-research-is-still-putting-womens-health-at-risk-156495

[19] Hamberg, K. (2008). Gender bias in medicine. Women’s health, 4(3), 237-243.

[20] Holdcroft, A. (2007). Gender bias in research: how does it affect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100(1), 2-3.

策划制作

首发:丁香医生

作者:xiyu

策划:塔盖    |    监制:Feidi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