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张图搞定凝血功能解读!

4 张图搞定凝血功能解读!

非原创 作者:周逢源 公号:丁香园神经时间 发布时间:2023-02-19 19:58

原文地址:4 张图搞定凝血功能解读!

凝血虽然只有几项,但还是很让人头秃的。不仅难以理解,还极易混淆,今天就一起来归纳一下凝血四项的相关知识点吧。

1 凝血途径简介

凝血途径分为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内源性凝血途径。

01 外源性凝血途径

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不完全来自血液中,部分由组织中进入血液。从 3 因子开始,3 因子(组织因子)由于血管损伤等途径进入血液、激活 7 因子,形成 3-7 复合物。

02 内源性凝血途径

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正常血液。12 因子接触到血管损伤时暴露的胶原而被激活,进而激活 11 因子,11 因子激活 9 因子和 8 因子,最后形成 9-8 复合物。

无论是外源性凝血途径还是内源性凝血途径,后面都有一段相同的过程,则为共同途径。

[]

注:3 因子是组织因子,凝血因子目前包括 14 个,除了 3 因子存在于全身组织中,其余均存在于血浆中。2 因子是凝血酶,1 因子是纤维蛋白原。

凝血四项就是通过加入不同试剂,在体外模拟上述过程,通过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凝固的时间来推测体内凝血功能。

2 凝血四项的原理

01 凝血酶原时间 (PT) 测定

向待测血浆中加入凝血酶原时间试剂(含组织因子、磷脂),模拟 3 因子进入血液,从而促发凝血机制,使纤维蛋白原凝固。

0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测定

在 37 ℃ 条件下,向血浆样本中加入足量的带有负电荷的接触因子激活剂与适量的磷脂共同孵育,再加入适量的钙离子激活 FⅫ 从而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使乏血小板血浆凝固。

03 凝血酶时间 (TT)

在 37 ℃ 条件下,向待测血浆加入纯化的凝血酶,将其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血浆凝固。

04 纤维蛋白原 (Fg)

用 9 体积的因子稀释液稀释 1 体积的血浆样本,37 ℃下孵育一定时间后,加入经过温育的凝血酶试剂触发凝血过程,使得纤维蛋白原快速转变为纤维蛋白,测定血液凝固所需要的时间,根据凝固时间对应定标曲线得到 Fg 浓度。

*3
*

凝血四项对应的凝血途径

综上可知,凝血酶原时间(PT)反映的是外源性凝血途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反映的是内源性凝血途径,而 TT 与 Fg 的检测步骤基本相似,均是向受检血浆加入凝血酶溶液,使纤维蛋白原凝固。

但是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是加入足量的凝血酶,以及使血浆中的 FIB 转变为纤维蛋白,血浆凝固,而 TT 是测量纤维蛋白丝开始出现的时间。

[]

图源:作者制作

4 凝血四项及其临床意义

01 PT

❶ PT 延长可能是 7-10-5-2-1 含量减低。

❷ 因为外源性凝血因子主要在肝脏合成,比较严重的肝脏疾病会导致 PT 延长。

❸ 因为维生素 K 依赖的凝血因子是 2-7-9-10(记忆方法:2+7=9,9 后面接着 10),而香豆素类(比如:华法林)抗凝剂会对抗维生素 K 的作用,导致 PT 的延长,所以服用此类抗凝剂时使用 PT 及 INR 进行监控。INR 在 2~3 之间为宜。

02 APTT

APTT 对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缺乏不够敏感,所以 APTT 延长最常见的疾病为血友病(血友病甲为 8 因子缺乏、血友病乙为 9 因子缺乏)。

03 TT

TT 延长主要见于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血中有肝素和类肝素物质存在。

04 Fg

用于判断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见于纤维蛋白原减少症,增高可见于感染、炎症,纤维蛋白原也是一个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

图源:作者制作

*5
*

纠正试验

除了凝血四项,还有两个重要的纠正试验。

01 APTT 纠正试验

当 APTT 延长时,为更好的判断血友病的类型,可做进一步的纠正试验,APTT 纠正试验是向血浆患者中分别加入 1/4 量的正常新鲜血浆、硫酸钡吸附血浆、正常血清,之后再做 APTT。

因为正常新鲜血浆含有全部的凝血因子;硫酸钡吸附 9 因子;8 因子不稳定,正常血清不存在。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❶ 正常血清不能纠正,正常新鲜血浆和硫酸钡吸附血浆均能纠正,说明该是 8 因子缺乏。

❷ 硫酸钡吸附血浆不能纠正,正常新鲜血浆和正常血清均能纠正,说明是 9 因子缺乏。

❸ 三者都不能纠正,说明是病理性循环抗凝物质。

[]

图源:作者制作

02 甲苯胺蓝纠正试验

当 TT 延长时,如怀疑是血液中存在肝素或类肝素样物质,可进一步使用甲苯胺蓝纠正试验。如能纠正,则提示血中存在肝素或类肝素物质。

今天的复习就到这里!

本文首发|丁香园检验时间

投稿邮箱|zhangjing3@dxy.cn

[]

参考文献:

[1] 许文荣,王建中,临床血液学检验(第五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 许文荣,林东红,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