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节病变 8 种临床症状总结
非原创 公号:丁香园神经时间 发布时间:2023-02-01 19:58
原文地址:基底节病变 8 种临床症状总结
基底节是在大脑皮质下的紧靠丘脑背侧的灰质块。
01 基底节组成及功能
基底节包括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底核和黑质。
苍白球是纹状体的古老部分,称为旧纹状体尾状核、壳核是神经系发生较新的部分,称为新纹状体。新、旧纹状体都是种系发生上较古老的高级运动中枢。
哺乳类由于大脑皮质的进化,纹状体功能让位于皮质运动区,受制于后者而由锥体系代替,基底节起到维持肌张力和调节身体姿势,负责半自动刻板性及反射性运动功能,如行走时两臂摇摆连带运动、表情、防御反应及饮食动作等。
02 基底节病变临床表现
1)壳核病变:**出现手足徐动和运动增多;
2)尾状核病变:**出现舞蹈样运动和手足徐动;
3)苍白球病变:**出现肌张力增高和运动减少;
4)黑质-纹状体病变:**出现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和静止性震颤;
5)红核病变:**出现舞蹈样运动、手足徐动和意向性震颤;
6)格-莫三角病变:**出现肌阵挛;
7)丘脑底核病变:**出现投掷运动;
8)杏仁核病变:**出现咀嚼动作、攻击行为和贪食。
03 基底节病变临床综合征
1)运动减少-肌张力增高综合征
临床见于帕金森病,患者表现静止性震颤,齿轮样或铅管样肌张力增高,出现面具脸、躯干前屈、随意运动减少、肢体联合运动减少,步履急促而呈慌张步态。是黑质色素神经元及与纹状体联系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丧失所致。
2)运动过多-肌张力减低综合征
临床表现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症、扭转痉挛及偏侧投掷症等,可能是新纹状体下行至苍白球和黑质的抑制性神经元丧失所致。
策划 | 时间胶囊
投稿 | zhangjing3@dxy.cn
内容来源|《神经内科主治医生 1001 问》主编 王维治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